回主干道

论同盟与帝国的政变

查阅导游手册

返 回

  在上一次写了一篇关于亚姆立札会战的文章,立时就引起极大的反响,奥贝斯坦元帅更是也以一篇《也论亚姆立札会战》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来,大家对《银英传》中的各个事件与会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这是个很好的现象,毕竟对各种文化都要以拿来主义的方式批判地接受。《银英》虽然是一部相当好的小说,但也并不是完美的。

  这一次想要谈一下同盟与帝国两国的两次政变。和亚姆立札会战一样,这两次政变,尤其是帝国的利普休塔特会战,对全书也是有着重大的意义。莱因哈特就是通过这次政变,牢牢地掌握了银河帝国的实权,消除了他两大敌人之一的门阀贵族,有了在内政上实行变革的巨大空间。如果不是这次内政的话,恐怕银河帝国想要消灭自由行星同盟,也得好好地费一番工夫。

  在原著中,莱因哈特在利普休塔特会战中可谓是势如破竹,战无不胜,只是在香陶星域罗严塔尔被梅尔卡兹稍稍阻碍了一下而已。这足可见莱因哈特及其麾下将领出色的将帅之才。

  然而,很可惜,莱因哈特的这次胜利也只能说是田中芳树吹胜的,如果莱因哈特真的以这些兵力,且从一开始就采取主动进攻的手段的话,那他即使不会死得很难看,至少也不会赢得很轻松。

  莱因哈特的胜利有一个很大的关键,就是门阀贵族实在是太菜了。而恰恰正是这点,实在是让人无法认同。

  在帝国历五世纪末,银河帝国高登巴姆王朝的门阀贵族的确是腐朽到了极点。他们不懂得爱护平民,以自己贵族的身份四处欺压百姓,确实令人厌恶之极。这种现象不仅只出现在以未来为背影的高登巴姆王朝末期,在历史上的各个国家、朝代的末期都有类似的情况。也正是他们的腐败,导政了整个国家的灭亡。不仅仅是贵族,只要是这点钱的人,都会变成这样。但这只能说明他们的思想已经被腐蚀了,而不是他们的智慧和文化被腐蚀了。在我们的民间传说中,常常会有一个有钱人家的子弟,不学无术,整日游手好闲,仗着家里有几个钱,成为地方上的一民恶霸;同时,又总会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虽然家境贫寒,却刻苦努力,终成大才,与富家子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传说主要是教育人们要真、善、美,但同时也会给人造成一个理解上的误区,那就是家里有了钱,往往就会成为不学无术的无赖。

  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贵族,他们很注意文化的修养。因为如果一个贵族不学无术,在社交场合会被人看不起,这将会成为一个家族的耻辱。把面子看得比什么都重的贵族自然不能容忍没有文化。或许有人会说他们生活条件太好,以至于学习不会刻苦,只贪图享受,而条件差的孩子却反而会逆境成才。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从个别情况看来或许是这样,但是总体情况来看,条件越好的人成绩往往越好,如果只有逆境才能成才的话,我国一些贫苦地区的孩子都处于逆境,难道他们将来都会是科学家,而大城市则将遍地都是饭桶了?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一些例子。宋徽宗赵佶,他在位的时候北宋腐败之至,到处都是农民起义,但他在艺术方面的成就卓越,在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隋炀帝杨广的残暴是出了名的,但他在诗词方面有着相当造诣。另外,在德国,贵族一向以军事上的才华为荣,军事是贵族子弟们的必修课,所以条顿骑士才那么有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法西斯将领让同盟国吃了不少苦头,但这些将领主要都还是德国霍恩所伦王朝的贵族,有名的像包克、李布、隆德施泰特、曼施坦因、古德里安、布劳希奇、凯特尔、约德尔、摩德尔等等都是贵族,平民出生的人中名气较大的只有隆美尔一个而已。这些贵族在人品上或许良莠不齐,但在才干上都是过得硬的。

  可见,在才华上,贵族和平民还是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的,这也就是历史上平民起义大多都归结于失败的主要原因。像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声势浩大之极;太平天国起义历时十四年,转战于八省;斯巴达克起义,几乎希腊的三分之一的奴隶都参加了,这些起义虽轰轰烈烈,最终都失败了。而成功的几次中,指挥官也太多都是贵族地主出生。

  然而,高登巴姆王朝的贵族呢?有贵族称号的一些名将如莱因哈特、罗严塔尔、法伦海特、奥贝斯坦、梅尔卡兹等等都是下级贵族出生,上级贵族有军事才华的只有希尔德一个,参加利普休塔尔联盟的贵族竟然除了法伦海特和梅尔卡兹两名下级贵族以外没有一个能打仗的,这实在有点令人难以置信。

  另一方面,在战斗中,贵族们往往表现的冲动、浮燥,像从来没打过仗似的。这又让人感到意外。同盟与帝国的战争已经持续了一百五十年了,在历次战斗中帝国军的指挥官按理说绝大多数都是贵族,同样参加利普休塔特盟约的贵族中也应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经过战争锻炼的,没经过战争锻炼的贵族只能成为下级军官,所以在临战之时,不应该会出现连菲尔格尔这些高级将领都沉不住气的现象。更可笑的是,在奇霍萨姆星域会战时,立典亥姆舰队竟然连诸舰种的编排都乱七八糟。立典亥姆为人高傲,自然不屑花时间去管舰艇编排的事,这些都让下属去做,那么,即使立典亥姆自己不懂舰艇的编排,难道他的下属没一个懂这一舰队运作中最基本的一项吗?再怎么样也不会编出一个那么不经打的阵形来,堂堂五万艘舰艇会收拾不下吉尔菲艾斯的八百艘舰艇。

  另外,莱因哈特所采取的战略也并不是很正确。当时的情况是敌强我弱,在兵力上贵族联合军有着压倒性的优势,莱因哈特竟然会一上来就大举进攻,这根本是拿鸡蛋往石头上碰。在历史上所有以弱胜强的会战中,弱方往往都先采取守势,以消磨对方的锐气,再趁对方久攻不下的时候寻找可趁之机发起反攻。而在没有足够的兵源保障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只会导致失败,这种战例也是非常多见的。莱因哈特一上来就一路打到秃鹰之城要塞,丝豪不顾及兵力上的劣势,归根结底只能说明贵族们太无能。

  总而言之,莱因哈特在利普休塔特会战中胜利,主要还是因为对手太弱,且弱得不真实,因此取得这样的胜利也实在没什么可以夸赞的。

 

  我们再来看看同盟的政变。

  同盟可以说是稀里糊涂地发生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事实上是莱因哈特一手策划的,他给了林奇一份政变的计划书,然后林奇回到同盟,策动了格林希尔上将等人发动政变。这里我就想问一下了,格林希尔为什么要发动政变?他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林奇带回来的计划书只提供了政变的方法,并没有提供格林希尔政变的目的。可能是格林希尔上将对同盟的政府有看法想来已久,早就想政变了,只是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而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林奇一带回计划书,格林希尔就打算发动政变了。但是,他既然只缺少方法,为何不直接了当地问杨的意见呢?格林希尔和杨的关系不错,对杨很信赖,女儿又是杨的副官,而且杨对同盟当局也颇多怨言,格林希尔完全可以直接去找杨,有必要一直等到举事的前夕再想起去宠络杨吗?不管怎么说,杨做为第一个该宠络的对象,格林希尔那么晚才想起他,实在让人有些想不通。

  另外,格林希尔到底是主战派还是反战派?如果不是这次政变,相信所有《银英》的读者都会认为他是反战的,但他们政变中提出的救国军事会议公告宪章是彻头彻尾的主战思想,而且极为激进,比特留尼西特可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对作为稳健派的格林希尔来说,实在有些反常。

  还有,在政变的时候,同盟军的第一舰队干什么去了?干什么去了倒还是次要的,第一舰队到底在哪儿也是一个问题。按理说,第一舰队驻留在海尼森,政变没那么容易成功。而且政变既然控制了首都,第一舰队也应该为救国军事会议所有,那么第十一舰队就不是救国军事会议的唯一机动战力。但事实上救国军事会议并没控制第一舰队,可见当时的第一舰队简直就是一个迷。如果这支舰队还在的话,对全局将会有极大的影响。

  最终,政变是被杨镇压了。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同盟的政变基本上是与帝国同时开始的,但同盟政变从头到底只有在德奥里亚星域打了一仗,杨舰队最多在攻打香普尔行星和破坏“处女神的首饰”上花了些时间,无论如何规模比帝国要小多了。要知道,吉尔菲艾斯仅占领边境星系就打了六十余仗,大规模会战也打了不少,结果双方的政变却几乎同时结束,这怎么也说不过去。当然,如果杨先镇压了政变,很可能就会杀入帝国领域,这样的话莱因哈特就大告不妙了。田中当然不能让莱因哈特死在这个时候,所以就在时间上耍了个花招,这样莱因哈特大人才能保住一命,最终消灭同盟。但这样一来,同盟所付出的牺牲就很大了。

 

  附:上次奥贝斯坦元帅的《也谈亚姆立札会战》提出了一些与我不太一样的看法,也有他的一些道理。而且他也多少承认田中犯了一些错误。至于同盟军参加亚姆立札会战的舰艇数量,我还有几句话要说。在亚斯提会战中,同盟军共动用四万舰舰艇,四百四十万将兵,平均每艘一百人多一些。如果在亚姆立札出动三千万将兵却只有不到十万艘,每艘将高达三百余人,与亚斯提会战差了两倍,这多少还是有些不太合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