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主干道

从巴米利恩会战
说开去

查阅导游手册

返 回

  “巴米利恩”,如果作为冒牌语言学家勉强对同盟语进行研究,在没看到原文只凭读音推想的情况下,应该是“朱红色(vermilion)”这个单词吧?不过呢,既然适当的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所以在不影响逻辑的前提之下,我们还是暂时接受这个假设并据其继续推理好了……

  说到巴米利恩会战,不禁想先说说莎士比亚。不说他的戏剧,单说在侦探小说的领域中,这位大师也真正制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一位独一无二无法定罪的杀人凶手——伊阿古。黛斯蒂梦娜的死,凯西奥的死,甚至奥赛罗本人的死,全都是由他策划由他执行的。但是,就算推到现代的法庭之上,他也能够成功得到无罪宣判,因为就连他教唆犯罪的证据都无法抓住,这是谋杀的滴水不漏的技术,甚至连一丝一毫直接的暗示都没有,他总是阻止别人采取暴力行动,带着厌恶驳斥无中生有的怀疑,直到对方自己说出这种怀疑为止,以至于莎士比亚自己都拿自己的杰作无可奈何,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最终只得凭一条手帕——与伊阿古的技术犯罪完全不相协调的败笔!这个过失反而使人们相当确定伊阿古是无罪的。

  说起莎士比亚,又不由得想起了大仲马的“火枪手三部曲”第三部《布拉热洛纳子爵》,阿拉密斯营救铁面人的计划同样是政治家完美的杰作。事已至此,任何人都无可奈何,然而,这位从战火中历炼出来的战士,这位一度与首相对立的政治家,这位权倾西班牙的阴谋家……唉呀,阿拉密斯的多嘴实在是和他整体性格完全不对应的失误!大仲马把这个阴谋勾画的太完美了,以至于为了撕破它,竟不得不扭曲一位已经凭自己种种手段得到了耶稣会会长地位的人物的性格……因为这个失误,大仲马有名的悲剧效果在这里显得成了一种哗众取宠的手段。

  有人说我扯远了……不过话归原题之前还是让我扯一点吧,毕竟这也是作者的特权嘛!莎士比亚也好,大仲马也好,都是举世闻名的著名作家,可是呢,煞费苦心营造的气氛,本以为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收效却是出人意料,不过如果把做出的努力之多和收到的效果之大做一个比较,倒也还是正比关系……关键看你怎么比。

  巴米利恩,染血的星系。名字营造出的气氛与在此发生的战役相比,也算是名副其实——还是正比关系——可是,还是看你怎么比。单纯就巴米利恩发生的会战本身来说,无论其激烈程度,或者其紧张气氛,劣势—优势—劣势的迅速转换,天才和奇才也无法看清的战场,缪拉元帅的四度转换战舰(抱歉,当时还不是元帅),还有莱因哈特大人在其中展现出的独有的华丽与高傲……不过呢(把田中先生与莎士比亚和大仲马相比,似乎有点高抬,不管了,高抬就高抬吧)。不过以上的感觉是单纯拉出巴米利恩会战,独立于全书之外得出的效果,可是放在全书之中,却是收到了相当好的反效果——与其付出的精力绝对成正比——让人根本认为,这是一场不该发生的战役。

  奥贝斯坦元帅……您失职了呀!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尚武精神的影响,帝国与同盟,整个银河系都看重战役而轻视宣传。奥贝斯坦元帅似乎也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很刻意的突出了“威斯塔朗特事件”与“奥贝斯坦大除草”等事件,但是从全局看来,这些事件只是零散的分布在整个故事之中,并没有有机的串联成线。如果一个人不得不反复强调某些事,其实深想一层,正是意味着这件事情注意的不够,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特别是在 VCD改动后的威斯塔朗特事件之中,奥贝斯坦元帅表现出的巧妙的绕开主君的命令行事手段固然高超,可是在一个如此成功的开端之后,却显得后继无力,之后并没有突出的表现。

  又要犯杨元帅批评的假设历史的坏毛病了……犯就犯吧,既然不是同盟人,而且又侥幸生在后世,自然可以凭这点优势来好好说死人的坏话……(当心还魂)!反正严谨的逻辑推理可以证明任何事情,只看你的假设是什么。

  如果是我,会怎么办?

  最让征服者感到棘手的,就是杨舰队这种游击队吧?征服星海容易,难的是征服人心。有国境的同盟灭亡了,但是没有国境的同盟不会灭亡,因为它不是由人为的国境线划分出的星域,而是由无数同搏跳动的人心汇集而成的国度;它的存在不是依赖于地域的存在,而是依赖于人心的存在。只要还有理念没有屈服,同盟就没有灭亡;只要还有人心的向往,同盟就依然存在!如莱因哈特大人以武力压服,结果如何历史也有见证。终结了有国境的同盟,反而等于解除没有国境同盟的束缚,二者之间的牵系切断了,杨威利就更可以放手一搏……可是不征服同盟,出兵意义又何在?

  难,真难啊……

  真的这么难吗?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除了威斯塔朗特一次之外,帝国的宣传始终没有跟上。比如“死线”亚姆利扎一战中,不光是对帝国的宣传,当时就应该展开对同盟民众的宣传了。打着解放者的旗帜掠夺民众,这样的军队算什么捍卫民主自由的军队呀!可惜呢?奥贝斯坦元帅此刻大概在考虑他规模宏大的威斯塔朗特计划……完全失职!所以,在《黑暗天使》一文中,也曾对其稍加补足,谈到以放弃伊谢尔伦达到帝国内部的思想变革,此是题外话略过不论。

  游击队之所以难以应付,是因为它植根于民众,整个同盟都成为其基地。追击是完全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办法,一是迫使对方自己现身,一是割裂其与民众的信任也就是灭其基地……两种办法都相当好用,混合起来就更是一箭双雕。军队,与政府及民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了后二者,军队完全没有办法存在,就算存在也只是宇宙海盗而已,要围剿也是名正言顺,不难做到。

  如果攻击海尼森,就算把它拿下,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结果还是不得不撤退,只要我们一走,杨又从隐身之地出现收复海尼森——不是缪拉元帅的原话,不过意思也离谱不到哪儿去。

  所以不攻击海尼森吗?世界上偏有不信邪的人。

  就算直接举大军攻击海尼森,会怎么样?能怎么样?其实假设一下就看清,结果无非两种而已,一是杨威利现身,一是杨舰队继续隐匿行迹。现身当然很好办,如果他坚决不出(其实看杨的个性也应该知道,他不是那种眼看首都沦陷而不救的人——又是情报工作不足!)那么,不正是最好的宣传机会?

  绝对是最好的,因为往往来说,宣传是相对的,彼此之间都在互相攻击互相拆台,可是现在,杨舰队根本无法现身,单方面的宣传没有反驳,完全可以尽量向有利方面展开而不怕破绽被对方攻击。亚姆利扎会战也好,同盟的内战也好,就算只说到眼前的场面,眼睁睁看着首都沦陷,却因为担心个人安危而不来救援,这样的军队何以称人民的军队?

  当然,谣言也不一定能够动摇杨威利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但是,政府对其可并非完全信任的态度啊……这一点从审查会已经完全可以看出来了。要将信任转变为不信任难,要将原本存在的不信任加深一步,有何难度!不能毁灭同盟政府,而要让其成为制约杨威利的最大障碍,巧妙的利用敌人的敌人的力量,不也是用兵学的基本原则?再往后说,比克古老元帅战死同时,杨威利收复伊谢尔伦,此时莱因哈特军全体都认为自己中了敌军的圈套,就没有一个人想到把这件事情做一点正面利用至少挽回些损失。

  不现身就不现身吧,自毁长城的事情不是没有,“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个满好的例子。甚至说,有些时候不要压得敌人政府那么紧,退后一步,给他们留一点行动的空间,收效可能出人意料。

  说回来呢?战略是因为正确所以取得胜利,战术是因为胜利所以显得正确,没有事实验证,也只能假设而已。各人有各人的爱好,留一点意外的空间吧,就像中国的山水画总要留大篇幅的空白供人遐想,有话道“上兵伐谋”,真要动用军队,已经落了下风。

  不过,就发起巴米利恩会战这件事情来说,我却实在没有办法反对莱因哈特大人,和同等的奇才正面交锋这个愿望,无论是作为军人的礼节,甚或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每个人都必须有自己的执著和矜持,有自己愿意用生命守护的东西,这种执著本身就是极致的美,并不因为他所守护的东西是什么而有了高低之分。杨用生命守护了民主主义,吉尔菲艾斯用生命守护了莱因哈特,而莱因哈特,直到死亡的一刻,他的华丽、高傲与自尊不变。

  再度扯开去,说一说信任的问题吧。其实所谓信任,仔细想想,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首先,要很清楚对方的是否力所能及,然后才可以谈及信任,上级交付命令给可以完全信任的部下去执行,首先需要建立在这个命令是对方可以执行的基础之上,就好像莱因哈特再怎么信任吉尔菲艾斯,也知道不能把需要交给奥贝斯坦的任务交给他去做。人力终有所不及,天意更不可逆料,即使是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完成的过程中也可以因为无法抗拒的外力而导致失败,所以采取防范措施并不是对于对方不信任的标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求别人做到,也并非一种洁癖,而是最简单的预防,这种预防并不一定有害,关键还是看它怎么完成。如果因为上级的能力有限而制约了部下的发挥,自然有害,可如果因为自己能力有限而不断学习探索,那就反过来有利了。

  不是文章主旨,不过多评论了。其实呢?小说家言,不妨单纯当作故事来看,要研究军事还是看军事著作为好。没有谁会仿效亚森·罗宾犯案,也没有谁会认为监狱中的人都是未来的爱德蒙·邓蒂斯,虽然称为一部军事史诗,可只是把它当作几个人的成长史来看似乎也无所谓。不断的受伤,不断的犯错,不断的流血,也有过一点点辉煌,而最终都要归入死的静寂……不是王者的历史,而只是银河中几个人的历史,其中或许也有你,有我,我们的历史……

  如此而已。